close



# 中正高中前身為士林初中,1968年分作士林高中和士林國中兩校,
1975年遷至石牌現址,同時更名為中正高中。

兩校校歌一模一樣:

陽明山麓 庠序巍巍 佳士如林 輩起英才
好學力行 知恥勉哉 崇德修業 勉哉勉哉
奮志青雲兮 復興民族
頂天立地兮 繼往開來 繼往開來

珍藏在校長室的校匾
早期校景





# 看這海報,李組長眉頭一皺,直覺案情並不單純,
「中正高中」與「軟橋」之間,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?
我們看下去...

中正高中日前所發佈之新聞稿全文如下:

市立中正高中於98年4月25日(週六)中午11至14時辦理「相約再聚首-中正高中感恩餐會」活動,標榜「30年前來不及做的,30年後我們真心向你們道聲謝謝,在你們離去的前夕,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們來中正作客,共築屬於我們的軟橋故事館」,就在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發案動工之前,由劉正鳴校長率領師生代表感謝社區居民30年多前「耕田變校園」,中正高中坐擁臺北市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,不能忘記校址所在舊地名「軟橋」(今北投區建民里)的「樹頭」。

計畫主持人孫細老師表示:「民國60年代初期,陽明山管理局為了中正高中和文林國小的校地徵收問題,犧牲軟橋地區賴家、何家等的耕田,當時沒能來得及言謝,值此歷史轉折點,由學校適時表達由衷敬意」。

中正高中前身為士林初中,民國53年試辦高中,民國55年改制為完全中學(士林中學),民國57年分作士林高中和士林國中兩校,民國64年2月遷至石牌地區軟橋現址,同時更名為中正高中。而舊地名「軟橋」的由來則是古時北投石牌附近地勢低窪,且有磺溪在此分流,居民為了交通方便架設木板橋,故名為「軟橋」。

軟橋地區曾是連結淡水和士林往來的水運要點與陸運必經要道。民國50年代起,此地由於都市開發以及治水工程需要,歷經承德路和文林北路拓寬、中正高中及文林國小建校、磺溪與雙溪河道拓寬、堤防加高工程等多次土地徵收,居民因而改變原有生產方式與生活空間。這裡地處都會邊緣,土地利用分區限制,卻仍保有大片農村田野風情,成為大臺北地區獨樹一格的城市後花園。

由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發案,本地居民須於本月底前遷離家園。基於時代的風雲際會、新校舍創建的恩情、本於熱愛土地的教育熱忱,中正高中的基層教師發起了「軟橋影像文物資料保存計畫」,結合教師專業,有計畫、有目標地蒐集社區文史資源,目標是「共築屬於大家的軟橋故事館」,用科技方式,例如:老照片數位輸出、拍攝紀錄片、古文書文物的建檔,重建這個地區住民的歷史記憶。

中正高中繼上個月28日「戀戀軟橋風土-耆老座談會」,師生聯手進行地方長者口述訪談,追憶這塊土地上的風俗、文物沿革,本日活動重點在號召社區居民團聚「互道珍重」,也讓中正高中藉著感恩餐會和軟橋的研究專案回饋鄉里,更進一步是,激起所有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情、對過往歷史的重新認識,不論社區民眾或者學校親、師、生都要以保存人文的精神、躬逢其盛的態度勇敢迎接即將出現的環境變遷。

4月25日「相約再聚首」活動將初步展示「軟橋影像文物資料保存計畫」現階段的研究成果,包括高三美術班「寫生」作品展、軟橋影像時光隧道、社區現場訪問精華剪輯、老照片分享、古文物展示等,內容多元豐富、精彩動人。其中,陳展的照片和文物都是社區居民的生活點滴,他們無私地提供,也協助述說背景,讓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可以延續。現場年近百歲的「風鼓」(木製吹穀機)最引人注目,更有數十幀黑白照片、蓑衣、手耙、石磨、日治時代公學校課本等文物館級的珍藏,每個影像都似翻閱一本酸甜苦辣人生際遇的書。

關於整個研究計畫,幾乎全校總動員,包括歷史、地理、國文、美術和舞蹈等跨學科領域教師團隊,學校行政和學生家長會後勤支援不遺餘力,已甄選上大學的高三同學也積極投入,應徵文史小記者,協助文書作業、文物徵集等幕前幕後工作,美術班設計活動海報、邀請函,舞蹈班編導舞碼演出(訂5月14日至16日於中正高中藝德樓),有一份感動在校園裡蔓延。





# 中正高中的正門 - 勝利大道!





# 中正高中環境得天獨厚,校地腹地全台北市第一,
校園面看陽明山系,後擁基隆河水,
附近沒有高樓大廈,一片綠野平疇,
每到黃昏夕陽餘暉,佐以雨後彩虹,學子們遂以「洛陽紅城」稱之。






# 有興趣回顧「軟橋」歷史者,得去中正高中找找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mlaz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